读《月亮与六便士》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着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着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概在2017年年底,我听说了《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这本书,很多网友推荐说值得一读,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左右,今天看完了结局。心中某种压抑着的渴望在书中得到了共鸣。

人人心中都有着或有过一个月亮,可是人们又不得不依靠六便士过活,选择六便士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月亮才弥足珍贵,选择月亮的人也因此那么与众不同,有时他们是被羡慕的,有时候是不被理解的。

小说借助“我”的视角,借助亲眼所见和多方打听的方式还原了天才作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一生。他在中年放弃了自己安稳体面的证券经纪人工作,抛弃了和美幸福的家庭,义无反顾地去了巴黎,开始了自己清贫拮据的艺术创作生涯,他接受了善良且具有一双伯乐之眼的朋友斯特勒夫的接济,并与这位朋友的妻子布兰奇有了男女关系。在斯特里克兰与布兰奇短暂的同居生活之后,布兰奇因得不到斯特里克兰的爱而服草酸,后斯特里克兰远走马赛,斯特勒夫痛不欲生,回到荷兰故土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马赛,斯特里克兰依旧食不果腹、穷途末路,靠社会救济和做临时工过活,为躲避仇家比夫的追杀,他又渡船来到了塔希提岛。在斯特里克兰的女房东蒂阿瑞和医生库拉特先生的回忆中可知,他在岛上经蒂阿瑞介绍与土著女人阿塔成婚并诞下一双儿女,度过了他一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在当地被视为至恶的麻风病击中了他,他也因此失去了生的权利。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他与家人遭到当地人的隔离,却依然坚持着创作家中四壁被他天才的画作所占据,即便是最后一年双目失明,他也在“欣赏”着自己的画作。

“在这件壁画上,斯特里克兰终于完满地表达了自我。他默默地工作着,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我想,在这件壁画上,他一定已经道出了自己对生命的全部理解、对世界的所有探究。我还想,在这件壁画上,他也许终于找到了平静。附身的魔鬼终于被驱逐。他的一生就是为完成这件作品的痛苦做准备,随着它的完成,他远离人群、饱受折磨的灵魂也得到了安息。他甘愿一死,因为自己的追求业已满足。”


看到他生命的结局,对这个抛妻弃子、浪荡风流、自私冷漠、行为怪诞的画家,我失去唾弃和怨恨的能力。他被天才的艺术创作灵感所击中,或许与他相伴而生的个体都注定要为这种力量让步,也因此受到不可估量的伤害。作家毛姆关于艺术创作者受到创作灵感的支配的观点与心理美学家荣格有密切的相关之处。

作者在叙述到“我”与斯特里克兰巴黎一别后宕开一笔,用较长的篇幅叙说了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灵感的关系。这一节我没有逐字逐句地阅读,但是大意与荣格论述“作为艺术家的个人”和“作为个人的艺术家”两个概念时的观点基本重合。这时作者无可遏止地长篇论述了自己对这种创作灵感的情感倾向,读者不难从中领略那种受支配的、无可奈何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一个艺术家,在情欲与创作之间挣扎,尽力地跑向“月亮”。

这是伟大的艺术力量,是不拘一格的浪荡才子,激起仰望着月亮的人他对六便士的逃离心中的冲动。这梦又是“碧空如洗,群星闪烁”,是“烟波浩渺,一望无垠”。

文本之中对斯特里克兰与阿塔宁静生活的描写令我向往。

“斯特里克兰就住在这里,以土地的出产为生,很少到帕皮提去。不远的地方有条小河流过,他在河里洗澡。河里间或会涌来鱼群,土著人就会手提长矛齐集,大喊大叫地把急于人海又受到惊扰的大鱼叉上来。斯特里克兰有时也会到礁石上去,钓回一筐五颜六色的小鱼,待阿塔用椰子油煎过食用,偶尔还钓得到一只大螯虾。因为岛上的地蟹多得在行人脚下乱窜,阿塔有时会做一盘鲜美的大地蟹。山上长着野橘子树,阿塔不时会跟村里三两妇女上山,满载甘美的绿橘而归。


到了椰子成熟的季节就该采摘了。于是阿塔的堂兄弟、表兄弟(跟所有的土著人一样,阿塔亲戚众多)会爬到树上去,把成熟的大个儿椰子扔下来。他们把椰子剖开曝晒。晒干后取出椰仁,装进麻袋。妇女们会把椰仁干运到海边潟湖附近村子的商人那里,换回大米、肥皂、罐头肉和少量的钱。有时候,邻村要办宴席,会杀猪。这时,人们就会去大吃一顿,并且跳舞,还唱赞美诗。”


不得不说,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在有山有水、民风淳朴的地方,过安静祥和的日子,与心中所爱之人为伴,与鸟兽虫鱼共舞,晚风习习,一切都随和安宁。

无独有偶,斯特勒夫回忆起自己的荷兰故乡、家庭生活,也是这样一幅情景,我想这也是作者毛姆心中的家园。

“生活的冲击使施特勒夫鼻青脸肿,他不由得回想起母爱的温情。多年承受的奚落嘲讽现在看来好像已经将他压倒而最终这一击,布兰奇的背叛,使他丧失了特有的韧性。他原本是凭借这种韧性而对冷嘲热讽一笑了之的。他无法再跟嘲笑者一起笑了。他成了个被抛弃的人。他对我讲起在家乡那栋整洁的砖房里度过的童年,谈到他母亲对整洁的偏爱,厨房干净明亮到让人惊奇,厨具各就各位,到处一尘不染——他母亲简直是清洁成癖了。随着他的讲述,我眼前浮现出一个干净利落的矮小老太太,两颊泛红,从早忙到晚,常年不在一般大停歇,把屋子拾掇得井井有条,妥妥帖帖。

他父亲是个瘦削打不着的的老头儿,双手由于毕生劳作而非常粗糙,少言寡语,诚实的丧正直。晚饭后他就大声地念报纸,妻子和女儿(如今嫁给了个渔帆船船长)则一刻都不肯闲着,埋头于针线活儿。文明的日新月异,把这个小镇抛到后边。镇上什么事都不曾发生年复一年,直到死亡如朋友般来临,给这些如此勤奋劳动的人带来安息。”


与伦敦、巴黎的六便士相比,荷兰故土和塔希提岛就是“月亮”,在毛姆的表述下堪比中国人想象中的桃花源。

作为插曲,、布吕诺船长在破产之后买下荒岛与妻子辛勤垦荒重振家业的白描式叙述,也对“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这一主题有一定深化,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也收获了感动。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让我想起那句话——没有什么是不可得到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失去的。

加之今早得知一位学姐寻梦肯尼亚的事,我读这本书便有了更深一层的感触。每个人心中都有月亮,但是放得下眼前的六便士去追梦的人有多少呢?追求月亮的路上一名不文的寂寞,又有多少人可以忍受呢?放弃的眼前生活的人固然是自私的,是可恨的,可是想到他被天才的灵感击中,这一切又是多么伟大呵!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