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特色产业村——李甸:笑语清波蟹儿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李甸水产园航拍图


过去,许书猛是个地道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苦就不说了,还越种越穷,后来就学人搞养殖。起先在稻田里套养鱼,后来既养鱼又养蟹,还养虾,这两年专心养蟹,效益更好了。”许书猛说。

许书猛如今住进配套齐全的小区,电脑、电视、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还有八九万的年收入,十来年间,黄墩镇李甸居民许书猛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书猛家是个缩影,折射出李甸近年来的嬗变。李甸地处黄墩湖滞洪区,共有居民665户、2980人,耕地3685亩,曾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稻麦轮作,勉强糊口,直到引入水产养殖。

2009年,李甸流转土地,引进一个水产养殖项目。“越等越穷,我们不甘心,到处学习,积极探索,希望利用靠近骆马湖、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业,改变贫穷现状。”李甸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蒋夫奎说。

可喜的是,新引进的水产养殖项目套养螃蟹、青虾、花白鲢、鳜鱼等,当年就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原来种一亩地,一年最多赚八九百块钱,他们搞养殖竟翻了好几番。”许书猛看在眼里,当即也搞起水产养殖。

有样学样,一拥而上,李甸居委会很快掀起水产养殖热潮。“到2013年底,李甸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近3000亩。”蒋夫奎说,水产养殖面积迅速扩张带来不只是欣喜,还有隐忧,尤其是粗放养殖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

“怎么长得快、长得大?以前想当然,就是多喂饲料。”养殖大户高维忠告诉记者,过多投放饲料不仅会导致高磷、高氮等水体污染,更会影响水产品品质,“不好吃就卖不起价钱,甚至卖不出去、烂在家里。”

遇到问题,思考解决。“李甸全力以赴,邀请专家到塘口讲课,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同时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内部统一购苗、管理、销售,规范养殖,抱团发展。”蒋夫奎说。

截至2015年底,李甸已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渔场13户,水产养殖主要产品为河蟹、青虾和鳜鱼,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利润750万元,水产养殖特色村呼之欲出。

“原来单打独斗,既要管理塘口,又要跑市场,常常顾头不顾尾;后来加入合作社,大家一起干,技术好的多上塘口,人脉广的多跑市场,还形成了规模效益,即使年景不好也能赚得钵满盆满。”高维忠说,他所在合作社成员已增加到15户,养殖面积近千亩。

年过花甲的施克府老两口将土地流转出去后,打发儿子、儿媳到城里做工,自己到塘口做工。“不算流转费和孩子的工资,我们每天就能赚160块,一个月赚的都快赶上过去全家种一年地的收入了。”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起,李甸开始重点扶持螃蟹养殖。“我们的螃蟹青壳、白肚、金爪,营养丰富,达到了国家级绿色水产品标准,养得最成功,名声却不显。”蒋夫奎说,经过调研、筛选,该居正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全力打造黄墩湖大闸蟹品牌,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品质是品牌的支撑。近两年,李甸完成了整村搬迁,消除生活污水污染,并积极配合推进骆马湖禁采,根治畜禽养殖污染,疏浚河道,科学造林,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同时常态化维护、保持。

清水养好蟹。“直接从骆马湖抽的水,水底又栽植轮叶黑藻、伊乐草,对水再净化,也为螃蟹提供藏身之处和食物。”外地人李福才慕名来到李甸居委会养螃蟹,“来之前,居委会就要求,只能喂野生水草、螺蛳、小鱼,不损害环境,更保证品质。”

眼下,李福才承包塘口的螃蟹正蜕一壳。“日照充足,草好、水清,螃蟹蜕壳翻倍率就大。目前情况看,我这塘口的螃蟹差不多都能到五六两。”李福才欣喜地说,“大螃蟹能卖出大价钱。”

为确保养出优质蟹,李甸居委会在聘请水产专家到塘口传授最新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公司,建立质量溯源系统。“手机扫一扫包装盒上的二维码,立马可以查到具体蟹塘、蟹苗和养殖过程。”蒋夫奎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溯源体系建设,今年底实现塘口全覆盖。

“我们不仅支持李甸居委会打造黄墩湖大闸蟹品牌,还指导通过电商拓展销售渠道,螃蟹上市时,每天都有上百单,而且还在一年一年攀升。”黄墩镇党委书记张先军表示,将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支持李甸居委会做大做强生态养殖,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良性循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