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中那些“害人”的留学观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让低龄留学成为热点话题。我是1998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的小留学生,毕业后身为母校泰伯学院(美国著名私立高中)的中国代表及普林斯顿大学前校友面试官,我亲眼见证了近几年来留学行业的巨大变化。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中国家长,深深体会到,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下一代,而是家长群体。

这部电视剧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家长的现状。不论是高管、精英、富豪,还是普通小康家庭的家长,大部分人对留学并不了解,解决方案只能是问熟人、找中介。问熟人,通常熟人也不懂,都是道听途说,即使自己孩子出国留学了,家长了解的信息也非常有限。找中介,家长无法判断是不是黑中介。如剧中小宇的爸爸,被忽悠以为捐赠一个图书馆就可以不用考试,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不计其数。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出国?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出国。

《小别离》中的三个家庭,孩子出国留学都没有明确的目标。


第一个家庭,文洁的女儿朵朵是因为想要换一个环境,去治愈考试焦虑症。朵朵英文能力很差,她完全没有在英文环境下生活过,生活中也看不出是一个适应能力极强、非常独立的孩子,课余生活也没有突出特长。即使她幸运地去了一个不错的学校,入校后也会面临许多挑战。



在国外,考试并不比国内少,论文不比国内短,学业压力甚至更大。国内依赖的是补习班、、家长监督,而在国外只能靠自己主动去解决所有问题。另外,孩子对美国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也不了解。

家长突然把孩子丢过去,以为到了保险箱,其实是冒着极大风险走入另一个极端。

第二个家庭,张亮忠的儿子小宇,学习成绩更差,没有办法的办法才想到出国。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认为,在国内学不好的孩子,出国后就可以出人头地?我接触过上千名留学生,很多家长说,孩子不适合国内的教育体制。

(图片来自爸爸真棒)

但其实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如果学习习惯改不过来,出国了之后只会更难。

尤其是那些门槛较低的走读学校,缺乏一种良性教育的大环境,孩子一开始没有适应好,之后情况只会不断恶化。

第三个家庭,琴琴的父母是看到别人吃螃蟹,也想吃螃蟹。

(图片来自爸爸真棒)

这样的家长完全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特点和自身家庭情况,盲目跟风。

这种家长占据了留学大军的一大部分。尽管琴琴在国内是个小学霸,但这不并代表她出国后也会出类拔萃。你知道西方学府的基础人文课程每天要求学生读书30-50页并清晰阐述自己独特观点吗?你知道即使是理科生也需要有过硬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吗?你知道参加校队是寄宿生活的必要条件吗?你知道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与老师打交道时注意哪些方面吗?你知道大部分的朋友圈都是课堂外建立并巩固的吗?拿到offer只是最简单的第一步,孩子出国后的生活才是作为家长更应该关注的。

我在这里想提醒各位家长,切忌盲目出国,更不要把国外想象成,只要一脚踏出国门,语言自然提高、能力自然提高。

踏出国门的一刻,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


家长也千万不要觉得出国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让孩子出国留学。如果真的要在高中时出国,至少需要在小学时就开始准备和培养语言能力、综合能力。而且家长要做很多调研,与专业人士沟通,了解市场行情,评估自己孩子的状况,帮孩子做一个全面规划。▲(作者是融尚私塾创始人,普林斯顿大学前校友面试官)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